大陆自2015年发布“中国制造2025”新战略,带动了陆企海外投资与购并,目标从传产、金融扩展到涵盖核心关键技术的半导体、机器人、智慧制造、航太等高科技产业,手段从并购龙头企业到控制关键产业上下游供应链,引发欧美各国政府重视,进而加大管制力道。2015年中国紫光集团也曾试图入股台湾力成、南茂与硅品三家半导体厂商,虽遭铩羽,但近年来,却看到陆资加速收购台厂大陆子公司股权或资产,这形同以“绕道”方式,并购台厂并且透过高阶管理阶层相互兼任方式,进行技术移转及信息共享,也引起产业竞争力及关键技术流失的高度疑虑。
例如中国代工厂立讯精密,近期屡屡浮上台面、动作频频。先是2013入主宣德,而后入股美律,2018年又砸下3.6亿美元,以子公司立景创新收购光宝科技旗下的相机模块事业部,切入智慧手机单价最高的非半导体零件。今年7月份更是大手笔以人民币33亿元,取得纬创旗下组装iPhone的纬新资通昆山厂与纬创投资江苏公司。正当外界出现疑虑,担忧可能是红链并吞台链的同时,纬创、和硕等企业不约而同宣布入股立讯,消息震惊市场。
长期关注陆资对台投资动态的文汇法律事务所所长楚晓雯律师认为,这是陆资绕道手段的习用模式,掌握台厂重要生产基地的厂房、设备及子公司股权关键多数,再进行人才移动,套取关键技术,“台厂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悄悄被染红!”楚晓雯举例,像是2016年立讯陆续入股美律苏州、惠州及上海厂、2017年紫光取得硅品苏州厂,今年,立讯再取得纬创苏州厂,触及高科技制造业的上中下游,相较于以往陆资来台投资案件,近来陆资改采“收购台湾公司在大陆地区之子公司股权或资产”的案件遽增,已有业界人士忧心台湾产业链竞争优势被对手快速超前,将引发新一波的产业危机!
此外,陆资常以极优渥的高薪及福利,吸引台湾高阶技术人才,不少人当本身之技术知识已被套取或复制后,即不再被重视,此类案例时常出现,也值得留心。
“事后报备”是巧门?值得各界与政府讨论
依据经济部投审会规定,台资企业转让在大陆之子公司股权并非投审会审查之事项,只需于转让后二个月内“事后报备”,完全不需要经过审查。再者,金管会并未对于上市柜公司赴大陆地区投资进行审查,而系由上市柜公司依各季财务报告公告申报期限,申报大陆地区投资信息。楚晓雯指出,“何以投资转让于其他台湾公司公司必须申报或申请许可,但转让投资给中国公司反而只须报备?”“陆厂绕道取得关键技术模式,让陆厂得以短期内拉近与台厂的研发技术差距”、“经由国家其他形式收购资金补贴,陆厂得以大举收购台厂,形成不公平的竞争”现行法规是否有检讨的必要?文汇法律事务所合伙律师廖郁晴也提出警告,“红链经济势力的渗透,让台湾产业上中下游实质由红链掌控,进而产生对大陆产生高度依赖,未来恐将完全无法切断。”
楚晓雯建议,政府可以检讨赴大陆投资申请负面表列的内容,跟上时代脚步滚动式更新,而且审查焦点不应摆在单一公司,而是从产业链的系统化角度来检视,同时比照美国及欧盟,提升投审会层级,加强人力资源进行审查。再者,金管会亦可比照陆资来台投资规范,针对陆资投资台厂大陆子公司股权之投资人条件资格、投资范围、业别,采取较高密度监理规范,或至少于上市柜公司违反金管会信息揭露相关规定时,其裁罚金额应依投资金额比例、违反情节、次数及频率等情形订定。
楚晓雯也提醒,无论是前开绕道投资,或其他陆资为规避股权投资限制及投资审查,以资产收购、营业让与方式连厂带单、取得核心技术;以利用人头借名、多层化投资而假台湾企业之外衣,行在台营业活动之实的案例层出不穷。面对红链步步进逼,到底该如何看待台厂与陆资合作?是正常的商业合作,还是绕道染红台湾产业链,斲伤台湾竞争力的隐忧?值得各界与政府进一步讨论,及早正视现况,全面体检实务面、法规面的漏洞,在鼓励产业升级与协助把关之间取得平衡,找出最佳的解释与解决,以求壮大台湾产业竞争力。